过去的2023年,香港金融圈日子过得并不轻松。一组来自德勤统计的数据显示,截至12月10日,港股在2023年只有65只新股IPO,募资额仅458亿港元,相比去年同期下降了54%。
还可以对比的是,在香港高峰期的2020年,当年共有144家公司在港IPO,其总募资额3595亿港元。
更让市场意外的是,香港IPO市场已从2020年的全球募资额第一跌至全球第六名,甚至排在了印度交易所之后。
即将到来的2024年,香港市场将会如何?
中金公司投行部执行负责人许佳近期在与包括腾讯新闻《潜望》在内的机构对谈时表示,虽然外部大环境不确定性因素仍在,但是随着明年美国降息的到来,伴随市场资金可预见的流入,以及内地企业自身融资需求的旺盛等多重因素影响下,香港IPO市场2024年会相对好起来。
就中金IPO团队手里所有项目的进展表来看,他认为“明年不会比今年更差了”。腾讯新闻《潜望》获悉,中金投行部门一直都是香港IPO市场的主力军,其市占率超过50%。
14家券商抢分1.3亿港元中介费
年终将近,香港中环金融圈已经奢谈年终奖了。一位在中环金融圈工作多年的人士对腾讯新闻《潜望》表示,他去年的年终奖至今没有拿到手,听说可能会在今年年底发,但也不确定。
12月15日,香港本地成立于1989年的老牌券商结好证券宣布最快于2024年3月底进行新年后第一轮裁员,随后4月开始第二轮裁员。
过去这一年,这类的裁员在香港金融圈并不少见,原因也都大同小异,即外部环境不稳定下竞争激烈、监管趋严让券商运营成本增加等。
一位在香港从事IPO工作近15年的人士对腾讯新闻《潜望》表示,在香港运营一个常规规模的券商机构,成本并不低,按普通来算,年运营成本或超过1000万港元左右。
他对腾讯新闻《潜望》透露,他运营的这家券商规模近20人,今年并没有参与任何香港IPO的项目,即使有参与部分美国项目并赚了钱,但是账面上仍有超1000多万港元的亏损,主要来自人力及租金等。不过,他也告诉腾讯新闻《潜望》,公司团队目前都是精简后的老员工,暂没有裁员计划。
据腾讯新闻《潜望》统计,截至12月19日,香港共有32家券商关门停业,还有8家处于暂停营业状态。若以香港金融市场常规牌照1、4、6、9牌为基础,一家券商最低配置至少需要20人左右,这就意味着过去这一年有将近800人失业。不过,香港本地券商有的仅持有1、9号牌,这种情况则大概需要10人左右团队。
在港中资券商天风国际证券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天风国际)行政总裁邹传对腾讯新闻《潜望》表示,香港今年一整年的IPO募资额才450多亿港元,港股每天的成交量也不多,券商们面临更激烈的市场竞争。
腾讯新闻《潜望》统计发现,今年港股前5大IPO项目的募资总额(不计绿鞋)为166.70亿港元,其中中介费用为11.38亿港元。
一位在投行工作近15年的人士对腾讯新闻《潜望》表示,按照港交所现在的规则,一个IPO的整体协调人(即 overall coordinator,简称OC)一般会分掉整个上市费用池60~70%。
也就是说,一个公司IPO的费用对于参团的券商来说并非均摊的概念,有些券商可能挂名上了招股书封面但是拿很少的钱,有些券商则纯粹只是挂个名但是并没有钱。
据腾讯新闻《潜望》的梳理发现,今年前5大募资额的IPO项目中,参加承销的投行的平均数为11家、中位数为13家。这就意味着,现在港股IPO市场,活跃的投行依旧不少,但是整体的佣金额因IPO的发行规模锐减而大幅下滑。这对于参团的投行来说,就会出现“僧多粥少”的情况,其收入会下降。
除此之外,一个IPO项目,还有不同的审计公司以及每个项目上投行和发行人各自的律师团队等。
比如,宏信建设这个项目有华泰、招银、花旗以及星展等4个OC,这就意味着,这4家可能分掉了其上市费用池1.11亿港元的近70%,即7700万港元——即使四家均分也才不到2000万港元,但是剩下的包括中银国际、交银国际等10家参团的券商需要和其他的各家律师以及审计机构等一起分剩下的3300万港元,足可见IPO市场里的“内卷”。
除了IPO数量之外,港股市场的交易量也成为大家的痛点。港交所的数据显示,过去的11月,平均每日的成交金额为956亿港元,这一数据还不及美股特斯拉一家公司的平均日交易量。没有交易量,券商就没有交易费用的收入,能够吸引的可交易资金也会减少。
在这样的环境下,对于一些在港的中小券商来说,未来的日子会更加艰难;与此同时,香港大投行的日子也并不好过。腾讯新闻《潜望》获悉,从年初开始,包括高盛、汇丰、瑞信等在内的外资投行陆续都有裁员。据传,和之前“一刀切”不一样,现在一些在港的金融机构选择分散式裁员。
中资券商日子也不好过。腾讯新闻《潜望》曾获悉,2022年,香港中资券商中盈利的机构只有3家。据传今年他们日子可能更难一些。
明年或掀消费企业赴港上市小高潮
德勤数据显示,香港交易所今年的IPO排名,已经从2020年的全球募资额第一跌至全球第六名,并排在了印度交易所之后。不少香港投行圈的人士对腾讯新闻《潜望》表示有点出于意料之外。
多位投行人士对于腾讯新闻《潜望》表示,香港今年IPO速度放缓,和3月31日开始执行的《境内企业境外发行证券和上市管理试行办法》有一定关系。
一位券商的负责人对腾讯新闻《潜望》表示,在新规颁布后的几个月中,不少上市公司在不同的监管部门之间耗费不少时间,甚至有些一度找不到自己的企业理应属于哪个具体监管部门,也有一些因为增加了新规后一时间没办法拿到可以出境上市的许可——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放慢了赴港IPO公司的上市进度。
腾讯新闻《潜望》梳理发现,现在赴港上市提交A1申请表2次或者2次以上几乎成为常态。一位在港的投行人士对腾讯新闻《潜望》表示,这对于赴港上市企业来说,发行成本在增加,赴港上市的吸引力减少。(注:递交A1的有效期是6个月)
不过,许佳表示,因为备案而放缓的情况现在已经陆续得到了解决,预期2024年开始,这不再成为一个问题。
相较于流程上因素,德勤华南区主管合伙人欧振兴在香港IPO市场展望会议现场对腾讯新闻《潜望》表示,香港IPO市场的低迷更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比如随着美国加息,欧美资金的成本相应增加而从港股市场流出的问题。与此同时,尽管包括中东、东南亚等新资金陆续来港,但是仍不足以填补流出的资金压力。
腾讯新闻《潜望》暂未能找到具体的资金流出数据,但可通过香港“国际收支平衡表”中金融账户差值来观察其资金的整体净流出情况,其中以非储备金融资产中证券投资项为例(该投资项包括股票和债券两类),香港在1季度时净流入226亿港元,然而2季度则显示资产净流出超过2900亿港元。
那些仍留在香港的资金的选择,决定了未来赴港上市公司的募资情况,也影响了这个行业从业者的命运。
一位在头部投行工作超过15年的人士对腾讯新闻《潜望》表示,就他手里的项目排期来看,他并不担心自己和团队2024年的工作量,已经有足够的项目可做,更不担心明年的业绩。
腾讯新闻《潜望》获悉,明年可预计的大型港股IPO,就有美的、宁德时代等企业。
不过,这位投行人士表示,就他了解到的情况来看,2025年暂时看不到香港和内地有较大型的新创业公司赴港上市可能,即投资圈认为的“足够性感的公司”。
邹传则不担心香港IPO市场2025年“断档”的可能。他对腾讯新闻《潜望》表示,现在中国企业产业链出海已经逐渐成规模,未来几年可预见会出现不少出海的独角兽回归香港IPO市场。
公开数据显示,比如成立于印尼、有拼多多背景的国际物流公司极兔,该公司2023年在港上市募资金额超过39亿港元。
腾讯新闻《潜望》获悉,天风国际的储备项目中也有一些此类(产业链公司)的项目。邹传对腾讯新闻《潜望》表示,天风国际在港筹划设立了一支5年期的产业基金,主要投一些产业链的公司,其中包括中国产业链出海的部分。
许佳则认为,2024年香港IPO市场可能会掀起内地消费公司赴港上市的小高潮。许佳团队过往负责了香港市场超过50%以上的项目。
德勤的欧振兴也这样认为,因为内地TO C端的消费企业发展非常快,积累了不少头部企业。与此同时,在经济环境不太确定的前提下,现在香港的投资者更偏向于业务模式简易、现金流好且能够盈利的公司,这些条件消费公司都相对容易实现。
业内人士呼吁推“HDR”吸引英伟达、特斯拉来港
熬过最难的日子后,乐观的人更愿意等待风口的到来,即找到新的出口——这是几乎是所有腾讯新闻《潜望》接触到的积极的金融圈人士的共识。头部资管公司摩根资产管理亚太区首席市场策略师许长泰近期曾对腾讯新闻《潜望》表示,仍有不少客户在寻找中国可能的机会,即一些结构性的投资机会。
他对腾讯新闻《潜望》表示,中国新能源板块是外资基金看好的板块,尤其是新能源的上游供应链中仍有不少好的标的。
和他持类似观点的还有天风国际的邹传——过去这一年,他和团队都在寻找一种被称之为“结构性投资的机会”。天风国际共享其母公司天风证券旗下研究团队,后者深度覆盖TMT、新制造以及周期与新能源等板块多年,其中包括手机产业链、半导体等。
和不少中资机构缩减规模不同,据邹传提供的数据显示,天风国际在过去这一年中,机构投资者客户的数量翻了一倍,达350多家,几乎覆盖了在港的绝大多数头部机构,外资机构占比超过80%。
和其他投行依旧追逐单纯IPO数量不一样,邹传对腾讯新闻《潜望》表示,过去这一年,天风国际投入更多精力与地方政府合作,包括发城投债以及和当地政府一起组建产业链基金等。天风国际母公司天风证券是湖北省国资控股的金融公司,控股股东湖北宏泰集团是湖北省级唯一金融服务类企业。公开信息显示,湖北省当地有光电子产业、生物医药、新能源环保等产业布局。
他对腾讯新闻《潜望》表示,尽管香港市场总体数据看起来是外资在流出,但是并不意味着外资都不看中国有关的市场,“资本是没有性格的,他们会追逐利益”。他也表示,天风国际新增的外资客户中有部分是来自于之前的存量市场。
对于2024年的香港IPO市场,邹传认为在现有的框架下,香港政府新成立的“港版淡马锡”投资公司,即香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需发挥作用,可适当参与到香港的IPO市场和二级市场来。公开数据显示,该管理公司的基金初始规模超600亿港元。
邹传对腾讯新闻《潜望》表示,过去这一年,他和大多数的在港金融企业高管一样,都去东南亚走了一圈,希望可以找到当地的独角兽来港上市,但是一些受访企业提出希望香港本地政府背景的基金参与做基石。腾讯新闻《潜望》暂未获悉香港投资管理公司有此类动向。
在邹传看来,港股市场在面临外资持续流出的情况下,理应考虑如何吸引更多的北水通过港股通过来撑起港股市场。
要解决该问题,他认为得为北水提供足够多的好投资标的,比如推出香港版的“HDR”——这是相对于美股的ADR 而言,比如腾讯、台积电等公司在美股市场都有对应的ADR。
ADR,即美国存托凭证(American Depository Receipts),是由美国存托银行发行,面向美国投资者发售并在美国证券市场交易的存托凭证。 每份ADR按照相应兑换比率代表相对应的上市公司股票。
他认为,若是能够在港股市场推出HDR,即把美国好的股票,比如特斯拉、英伟达等吸引来香港发行HDR,内地投资者对于这些美国的网红股票并不陌生,自然会带动港股的交易量。
一些香港金融圈人士则不看好邹的建议。
其中一位香港头部投行的人士对腾讯新闻《潜望》表示,港股低迷的根源在于其流动性问题。过去,港股市场曾经发行过包括淡水河谷、COACH、迅销、SBI在内的4家海外公司在港的HDR,但是这些HDR上市后交易量并不乐观,随后陆续主动申请退市了。
这位香港投行人士表示,特斯拉、英伟达等网红公司来港发HDR也未必可解决港股流动性的问题。更何况,这些公司也并不一定愿意来港募资。
更多的香港投行人士则是期待2024年美国降息后部分寻找新机会的资金可能回流,重新带动港股的流动性。
对于2024年香港IPO市场的募资额,德勤预测比其他金融圈人士要乐观些——达1000亿港元,比2023年的453亿港元翻倍还多。
对于这个乐观预测,德勤资本市场服务部上市业务主管合伙人对腾讯新闻《潜望》表示,这是根据现在已经对外宣布赴港上市的企业,以及其和团队了解到的2024年可能赴港上市公司的募资额的合理预测,比如美的、菜鸟以及传闻中的宁德时代等。一般来说,最终的结果可能有些偏差,但是相距不大,这是因为企业大多都会按照自己的时间表来进行募资。他还表示,在2024年,一部分2023年因流程等因素延后的企业可能也会加快些进度。
与此同时,过去这段时间,香港政府也在积极推动一些措施(详情如下图)助力资本市场,曾经一度让市场寄予厚望的是,香港政府在9月份成立的以唐家成为组长的“促进股票市场流动性专责小组”,但该小组除了提交了降低印花税建议外,目前暂时并无更多方案出台。
目前,大多数的人都像许佳一样乐观,认为香港金融市场最难熬的2023年就要过去了,他们都期待2024年的到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8888888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leesonwine.cn/html/bangongruanjian/caijing/1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