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页 > 娱乐 > 影视
  • 首届艺术学(影视艺术)学术期刊学者-编辑论坛在上海大学举办

    “艺术学学科体系与传播及评价体系的时代建构:首届艺术学(影视艺术)学术期刊学者—编辑论坛”28日在上海大学延长校区举办,来自全国影视学界的诸多学者、编辑嘉宾围绕学术期刊与影视研究的交叉创新路径、电影历史与理论研究方法创新、影视艺术学科与学术期刊的互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数字媒介背景下的学术生产与理论反思、数智时代电影研究的学术转向、影视艺术的文化表达与身份认同、影视艺术的跨学科研究与创新、影视艺术研究的数字化挑战与对策八个议题展开对话与讨论。

    微信截图_20250331161126.png


    本次会议以“影视学术共同体的知识生产与范式互构”为核心议题,由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上海大学期刊社主办,上海大学《电影理论研究(中英文)》编辑部、《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承办,旨在深入探讨影视学术共同体的知识生产与范式互构,深化艺术类学术期刊在影视艺术研究领域的思考与探索。

    影视艺术研究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回应时代之问。本次会议,邀请  论坛的开幕式由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副院长、《电影理论研究(中英文)》副主编张斌主持。上海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从春,胡范铸,何小青分别致辞。

    上海大学副校长王从春指出,上海电影学院全力推进学术期刊与学科建设,为上海影视产业及国家文化战略提供了有力支持。此次论坛召开意义重大,对于深入推进艺术学学科体系与传播、评价体系建设,擦亮上海电影的金字招牌,促进影视与教育科研资源融合,深化艺术类学术期刊在影视艺术研究领域的探索具有重要作用。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院长、《电影理论研究(中英文)》执行主编何小青回顾了学院的学术传统,强调首任院长谢晋导演的创作精神对学院的深刻影响,他介绍了学院主办的《电影理论研究(中英文)》期刊推动跨学科研究和国际合作的重要目标,并强调,面对影视艺术研究的数字化、全球化趋势,上海电影学院正以“新文科”理念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生态,期望与各方携手推动中国影视艺术研究发展。

    主题论坛环节,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会长、《艺术传播研究》主编丁亚平以《智能时代的媒介革命与知识生产》为题发言,指出智能时代的媒介革命已深刻改变知识生产方式,生成式AI冲击传统出版学术体系,带来作者身份模糊、学术范式受挑战等问题。对此,编辑应重塑角色,并明确人文判断的重要性,推动建立AI使用说明制度,促进跨学科协同,合理引入AI辅助系统,在变化中坚守人文底线。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长江学者,《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影视艺术》编委会主任陈旭光在线上以《优质期刊是优质理论批评生产的沃土》为题进行发言。他认为理论批评是生产力,在电影产业发展背景下其形态、方法等都在变化。陈旭光教授提出优质理论批评生产建构的三点思考:一是理论批评与批评理论化双向奔赴;二是构建中国电影学派与自主知识体系;三是探究理论批评的 “沃土” 与生产机制,强调优质期刊对理论生产的重要性。

    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院院长、教授,长江学者王海洲带来《中国电影民族化研究的时代挑战》的发言。王海洲教授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电影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要辩证看待民族化与国际化的关系,其理论基础源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但要注意跨媒介特质。同时,中国电影在国际传播中面临跨语境问题,传统美学与现代技术融合存在理论困境,学科体系与人才培养也面临紧迫问题,需重视文化与科技、文化民族化与影视传播的融合。

    《电影艺术》主编谭政以《AI勃兴时代电影学术期刊的挑战》为题进行发言。谭政主编从AI赋能时代、助推人类进入文明新周期、人文社科类期刊面临的伦理问题以及学界应对策略四个方面展开论述,指出AI在科学研究、影像生产、学术出版等领域广泛应用,虽然带来诸多便利,但也引发了学术伦理等问题。学界需明确AI使用边界,完善检测机制,建构诚信系统,同时提升编辑的AI知识素养。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主编、教授吴冠平以《数智时代的信息熵增与学术守恒》为题进行发言。吴冠平教授认为编辑在知识生产和传播过程中面临信息熵增问题,需建立学术守恒机制。AI的出现加剧了信息熵增带来了新挑战,但人类的批判性思维是对抗AI的重要方式。他提出期刊可开设人类作者和机器作者栏目,在与机器的对抗思维中提升人类思维能力,未来人文社科期刊应更注重发现思想。

    中国传媒大学学术平台发展中心主任、研究员张国涛以《传媒学术期刊矩阵建设的理念与实践》为题进行发言。张国涛主任介绍了中国传媒大学学术期刊矩阵的建设情况,包括期刊改版、创刊、更名等工作,指出建设矩阵的初衷是支撑一流学科、推动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助力青年人才成长等。同时,他也提出了期刊建设面临的困惑,如提升重大主题宣传效能、破除影响因子指挥棒、平衡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等问题。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现代传播》编辑部主任、教授刘俊以《影视类学刊内容拓展的几个可能性》为题进行发言。刘俊教授认为影视类学刊可借鉴社会科学范式,重视问题提出、文献综述和研究方法,提升文章的量化研究水平。同时,应重视带有理论深度的 “普遍性阐释力”,关注人工智能对研究水准的提升,拒绝描述、常识、非学术体、过度西化的内容,拓展影视类学刊的内容。

    微信截图_20250331161139.png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党委书记丁友东总结道,本次论坛成果丰硕,呈现出诸多亮点:一是聚焦前沿,二是多元碰撞,三是跨界联动。同时,他提出“三个期待”:期望学术期刊与学术携手,回应艺术学升门后的学科体系重构需求,推动影视研究范式创新;期待青年学者与学术期刊积极互动,在坚守学术品质的同时,关注时代性问题;期待论坛成果持续转化,将思想火花转化为实际行动,助力中国影视学术的国际化传播与话语权提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8888888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leesonwine.cn/html/Wordjiaocheng/Wordhonganli/1019.html

    加载中~

    相关推荐

    加载中~